最近我看我常追的YouTuber做的一支影片,
他剛好在整理家裡的時候翻到自己在大學時後的ipod,
ipod已經是我國中必備工具,那時候都覺得自己有這個東西很邱,
我自己的歌單大多都是華語流行歌曲,
而這位YouTuber原本以為也會有很多中文歌,
但沒想到反而歌單打開幾乎都是英文歌,
還有許多動漫的配樂,
跟一些風格迥異的中文歌曲,
反而當年的華語流行音樂數量是最少的,
連他自己都感覺到驚訝,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當初的聽歌品味,
翻看過程發現很多歌曲名字都很怪,
但一聽就馬上知道這首歌是什麼,
那種我的ipod怎麼會有這首歌的表情出現十幾次有吧!
所以我覺得這個回憶很有趣,
甚至他的最愛清單,裡面的歌曲也都令他匪夷所思,
到底那時候循環撥放的原因是什麼?
我們大腦與音樂情感有關的部位分別是「杏仁核」和「海馬迴」,
杏仁核主要掌管情緒,海馬迴則和記憶有個密切的關連,
英國劍橋大學的格林柏格博士主持一樣音樂心理學研究,
收集了50個國家和35萬人的樣本資訊後,
格林柏格博士有驚人的發現,就是一個人的音樂偏好確實和其個性是有極大的關聯性的,
我們對音樂的偏好主要會在20歲左右定型,
因為在這個時期我們經歷許多人生中的第一次,
可以是初戀、第一份工作、第一次去夜店、第一次發生性關係、第一次搬出家門等等,正因為我們受到許多回憶與情緒的影響,
我們會從一開始跟風做選擇,到逐漸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
人生藍圖會越來越清晰,而個人偏好也會定型,但也不代表未來不會持續改變,
還是有些人到年紀很大都沒有定型在某些偏好,但這佔少數,
除了藥物與愛情,「音樂」就是是最能引發情緒的事物,
研究顯示,喜愛的歌曲會觸動大腦的愉悅迴路(pleasure circuit),
釋放出多巴胺(dopamine)、羥色胺(serotonin)與催產素(oxytocin)等
其他令人愉悅的神經化學物質。當這首歌越受到喜愛,作用也越強烈。
所以當我們聽見一首歌的時候,
大腦皮質就會受到刺激,並將節奏、旋律與和聲吸收成為貫通的訊息,
如果跟著哼唱,大腦規劃運動的前運動皮質會因此活化,
如果跟著音樂舞動身軀的時候,
大腦神輕就會與節奏同步,
我們可以透過格林柏格博士的研究發現以下幾個心理,
有興趣可以仔細再去找他這研究的詳細報告,
人的大腦在12歲到22歲之間,會經歷快速的神經發展,
而這段時間所喜歡的音樂,似乎也會深入腦葉中,
因過多的青春期成長荷爾蒙,
會使我們感覺每一件事情都至關重要,
特定音樂會跟我們產生相關聯的情緒記憶,
1. 偏好古典樂、爵士樂、歌劇的人思想較為開放,在政治上有自由主義傾向,
2. 偏好搖滾樂、重金屬人對於文字敏銳也比較熱愛運動,
3. 偏好流行樂、電影配樂的人比較外向,而且具有親和力,
4. 做事比較謹慎,政治傾向比較保守
5. 偏好饒舌、電子樂的人除了外向與具有親和力,也比較崇尚自由主義的政治立場。
6. 偏好悲傷音樂、可以改變情緒的樂觀音樂的人會比較神經質,也表示內心容易焦慮不安。
7. 同理心較強的人,會偏好R&B、靈魂音樂、軟式搖滾的柔和音樂,還有鄉村、民謠的樸實音樂,以及電子、拉丁、迷幻爵士等當代音樂。喜歡的音樂大多都是溫和、隱含負面情緒、情感較深的抒情類歌曲。
8. 善於分析、系統化思考的人,則偏好強烈的音樂,例如龐克、重金屬、硬式搖滾等。系統性思考程度較高的人,則比較喜歡節奏強、情緒高昂、較複雜的音樂,
甚至我們可以在音樂類型中比較,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,
同理心強的人偏好柔和低調的爵士樂曲風,
而系統化思考的理性人,則偏好複雜的爵士樂,
另外研究還有發現影響人們選擇音樂的原因還有年齡,
在青少年時期,少年少女們想要尋求獨立,
所以大多偏好爆發、尖銳、攻擊性強的音樂,
暗示叛逆的心情;直到下一個新階段—成年早期時,
會開始偏好現代性、流行的音樂。
到中年之後,因生活已經趨向穩定安逸,
則會開始偏好鄉村、民謠、古典類型的音樂。
我也回去翻翻我的歌單,
在我的電腦裡也存放了上萬首歌曲,
聽的過程中,回憶湧上心頭,
想想當初那青澀的自己,各種情緒都會瀰漫開來,
我們會一直長大,喜好可能會一直變化,
但音樂帶給我們連結卻還是會自動觸發,
所以希望大家都有一份自己的最愛歌單,
偶爾回首聽聽,也許會再帶給你不一樣的悸動。
- Sep 13 Tue 2022 00:03
心理學家透過你選擇的歌曲就能推測出你是怎樣的人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